top of page

印度實習心得(上)_Dear____,晚安...

Updated: Sep 16, 2018


再見了,夕陽下的Hyderabad與喧鬧聲。
出走是為了看見真正的需求以及自己之於世界的關係,然後繼續讓這個世界因為我而有所不同。

Dear__________,晚安:


現在的台灣應該是晚間11:51,你也差不多要入睡了。


在打這封信的時候,我已經在海德拉巴的機場,準備要回台灣。

這兩個月在印度實習的時間,說長不長、說短不短,長到我以為會一直待在這裡,跟我的同事、鄰居相處,並且永生永世困在採後番茄實驗的地獄裡;短到我還有好多事情還沒做,包含採訪同事的家鄉、去採後處理產業了解它的應用、跟著教授到Project現場看看採後處理是如何實際運用在農民技術提升上,還有抱抱我的指導教授阿雪,並且好好看著他太過於深邃的雙眼,說聲謝謝。


來到亞洲蔬菜中心擔任採後處理實習生,也像是《刺蝟的優雅》芭洛瑪一樣,寫了三個深刻思想篇章。


一、Beauty of monotony(應證TFT結業式安婷勉勵我們所有志工的話)


好吧,我發現我對於研究室生活真的不行。

每天八點進辦公室,打開電腦把量測Data用的4張A3表格(144顆番茄x21個觀測項目=3,024筆數據)印出來,就開始進20℃控溫到我要穿外套的實驗室,量到傍晚六點實驗室的人都走光(一般下班時間是16:30),只剩阿雪進來叫我"Carry on"和"Hurry"。

實驗的生活實在太、乏、味,每天我都只能跟番茄大講中文(通常會因為它們瘋狂發臭而大罵中文髒話等內容啦)。實驗做完後,又必須在我統計軟體基礎弱到爆的情況下,依賴統計比我更弱的指導教授(然後他就會手一攤,把問題丟給我們隔壁實驗室的另一個帥哥教授)。


然而,這些投入後的產出,卻真的可以改變世界,讓農民提升收入、讓很多人不再飢餓或是得到應有的營養。

例如我做的專題是蘆薈凝膠、苦煉油塗層(Coating)對於番茄櫥架壽命(Shelf life)的影響,是真實可以改善農民的生產條件,能夠幫助他們在市場飽和時,延長番茄銷售期限;或是針對不同距離的市場,與當地交通運輸環境條件差(缺乏冷藏貨車、路面非常顛簸)的情況下,能夠以採後處理技術維持番茄在運輸前後的品質。

甚至在Senimar的時候,被我們區域辦公室老闆問「所以這項採後處理技術,可能比提升番茄品系重要囉?」當下的我,感覺到好驕傲。

沒錯,儘管有品質較好、硬度較高的番茄品系,但仍需要有相當的採後處理技術,增加儲藏壽命與維持園產品品質,才進入市場販售。


二、專業領域知識除了是份社會責任外,更是張進入國際組織工作的入場券。


在這次實習之旅遇到不論是亞洲蔬菜中心,或是ICRISAT園區的夥伴,他們除了專業領域知識非常強大之外,還有一份對於社會的責任。

印象好深刻的是在Plant Science Symposium晚會上,有個邀請海德拉巴喑啞學校同學的話劇演出,內容講述從沒有資產、沒有技術的農民,在經年累月收穫品質不佳,無法有足夠販售以支持自己的生活,最後企圖自殺(農民自殺在印度是一個非常大的議題)的窘境下,接收到ICRISAT學者的幫助後,真正提升農民收入與權益。

當話劇演出一結束,全場百位ICRISAT學者站起來鼓掌、歡聲雷動。

我想,這個掌聲不僅獻給台上演出的同學,也是對於自己社會貢獻的期許。

晚會結束後的Party,是阿慈生平第一次跟著群魔亂舞(寶來塢式的那種)。

然而,學歷沒有Ph.D以上,是成為不了Scientist,做自己有興趣、並且對社會有益的專案計劃。以前我真的找不到好好學習的目標,就成了遊手好閒的蹺課仔,嘴上說著想要探索自己,但是各處摸索一番之後,自己的專業領域卻沒有顧好。夜裡都會不禁捫心自問「那我的強項在哪裡、我有無法取代的優勢嗎?」,便更加心慌,繼續用「多嘗試、多探索」來麻痺自己。


這次,我想我找到目標和自己學習的使命感了,想要取得一定的學歷與能力,投入NGO組織展開行動,成為那個Influential one。


三、成為有故事的人,找到自己的根。


也想要跟你分享,我變得更加勇敢了。

勇敢到我敢在宿舍區張貼海報,找人來文化交換,聽著農經Kanchan分享印度的種種,從印度教不僅是宗教而是生活方式、印度各種神祇的傳說,到印度殖民史與政治變化的疆界變遷,以及伊斯蘭教少年Rafeeq可以從伊斯蘭教起源回溯到世界三大宗教形成的脈絡,再講到現代伊斯蘭教世界的衝突與誤解。

每次聽完他們講故事的當下,我總是啞口無言地問著「你們為什麼可以這麼了解?」他們總會說「因為這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啊!」。才恍然驚覺自己是個沒有根(或是說未曾尋根)的人,不知道我是按照怎樣的生活方式、不明白關於我擁有的文化中的各種傳統與沿革、對於世界也不夠關心。

同時,看到Kanchan看著電影《Gold》印巴分裂的種種會激動流淚,聽到阿雪說到自己喀什米爾省爭議時會憤恨不平,深深感受到成為一個關心自己國家/民族/文化的人真好(那才讓人更加地立體、有血有肉)。

回來之後,我也想要找我的根,包含我是怎麼生活、我所在地區的特色與文化脈絡、還有我自己的自我意識到底是怎麼形成,都是我想要好好深入了解,才能成為有文化的根來發展屬於自己故事的人。


最後,還記得來到這裡的第一週,我和學弟姜坐著園區專車,到海德拉巴市區旅遊的時候,我最無法適應的,是漫天黃撲撲、象徵著發展中的塵土飛揚,以及街上只有瘋狂喇叭按壓到極致的車輛對話。那時候我笑著說,印度人在這樣環境生活還不會精神耗弱,果然是強大的民族。

在這樣嘈雜喧鬧的城市,當下我和姜只有一個小小心願,希望能夠坐在印度的咖啡廳,Chill一天。

我真的做到了,並且開始以欣賞的角度,度過在當地的每一天生活,帶著印度/海德拉巴/亞洲蔬菜中心所給我的養分,回來繼續努力了。



期許我們

成為自己喜歡喜歡且舒服的樣子。


開始追趕跑跳蹦的,

阿慈。

271 views0 comments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