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haag Milkha Bhaag|印巴分治下的印度金牌
- Ellen Wang
- Aug 1, 2018
- 4 min read
Updated: Aug 2, 2018
Every time the stone wouldn't be big enough to be seen by others, so you must work harder.
認識一個國家最快的方法,大概就是找到當地朋友,瘋狂地和他聊天、問問題,因為所以的一切都看起來這麼不一般。由於不同之處難以一一細數比較,索性直接拋下所有的成見,學習傾聽對方、欣賞與了解彼此。
而我在印度實習的日常,每天除了白天找文獻、讀文獻之外,最喜歡在下午茶、下班時間,藉由無止境好奇心與不停歇問題,跟同事衝扯西聊,開啟對話。
這是我們World Vegetable Center的Communication officer, Abhilash推薦我的電影。
他是個十足的文青,聽他的準沒錯(笑)。
中文譯為「生命的衝刺」,除了是個激勵人心的勵志生命故事外,也帶有印度、巴基斯坦對立衝突的歷史。
劇情簡介(有雷)
故事以1960年羅馬奧運男子400公尺短跑的失誤,開始從Mikha Singh幼時的夢魘倒述他的一生。
從小與家人們居住在旁遮普(Punjab)內村落的Mikha Singh,隨著1947年印度、巴基斯坦各自從英屬印度獨立,擁有印度教、錫克教、穆斯林教徒的Punjab被迫一分為二。宗教因素與印巴分治的結果,導致Punjab與Mikha Singh居住的村落面臨殺戰爭與殺戮,在幼童Mikha Singh甚至眼睜睜看著爸爸遭殺害。
Mikha Singh成為無家可歸的難民,一路逃亡到德里。住在難民區的Mikha Singh,為了生存與讓自己變強大以保護唯一依靠的姊姊,他迷失在偷竊的路途,成為村裡的小混混,直到遇見了Riro而相識、相愛。
為了贏得Riro的芳心,他決定金盆洗手好好做人,便踏上軍旅藉此來報效國家,以及為自己洗心革面。
而他短跑的天賦意外在軍中的賽跑中被看見,一路拔擢成為國家代表隊。當然過程中也曾迷惘走上歧途、或成名後回鄉卻發現Biro被迫嫁人的傷痛,但他一路克服與努力不懈,贏得各大比賽的金牌,甚至創下男子400公尺短跑的世界紀錄。
原本以為故事到這裡就是Happy Ending,但1960年間印巴關係趨漸和緩,雙方政府欲以運動賽事作為和平對談的開端。
總理特別邀請Mikha Singh參與印巴運動會,然而這對Mikha Singh來說,踏上巴基斯坦,就是回到父親被殺害夢魘的起源,也影響到了故事一開始在羅馬奧運的比賽成績。
然而,最後Mikha Singh還是出席了位在巴基斯坦的比賽。賽前他騎著擋車,看著往昔熟悉的景色,回到小時候居住的村莊。想起了當年敵軍大肆侵略村落,當敵人逼近Mikha的爸爸時,“"Bhaag Milkha Bhaag! (Run, Milkha, Run!) and don't turn back" 爸爸不斷地向Mikha大喊。沒有退路的情況下,Mikha忍住傷痛,在洗血村莊的陰影下,一路逃至印度。
或許是面對當年的所有回憶,讓他變得更勇敢。在印巴運動會上,他成功地擊敗了巴基斯坦有著「亞洲跑最快男人」稱號的選手,而拿到金牌,還被巴基斯坦總統冠上“The Flying Sikh”的地位。
慈慈小心得
這部電影除了女主角美得太驚豔、男主角太過激昂的胸肌以外,還有很多寶來塢歌舞的元素(隨時就要cue歌、cue抖胸舞),而電影每個畫面轉場有別於台灣的空景,他們更多是利用特效疊圖、色調轉換,以及豐富飽滿的色彩呈現電影的節奏。
其中最喜歡男女主角在黃色絲綢裡的嬉戲,畫面非常的美(建議快去看)。
片中以Milkha Singh的出生背景與身為運動員的經歷,帶到印巴分治的歷史、旁遮普省的尷尬處境,與現今兩國關係。
由於英屬印度內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的對立日益激化,大英帝國統治下的英屬印度(British India/ British Raj)在1947年解體,分為The dominion of India,也就是現在的印度(Republic of India)以及The dominion of Pakistan,包含現在的巴基斯坦(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)和孟加拉(People's Republic of Bangladesh)和其他國家。
#旁遮普(Punjab)
在分治協議中,西部的旁遮普地區與東部的孟加拉地區,被與印度毫無關係的英國Radcliffe律師所劃分(所以這條分割線也稱為Radcliffe Line)。
因此,旁遮普地區一分為二成東西兩區,東旁遮普區為印度所有,而擁有眾多穆斯林教徒人口的西旁遮普區則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。
最後,電影中,我最喜歡的一段是在Milkha遭其他競爭對手欺負,用跑鞋上的鞋釘刺傷小腿與腳背時,他仍然奮力一搏,參與國家代表隊的選拔,只為了證明自己也可以做到。
雖然在奔向終點那一刻,因為地上碎石刺傷的腳底板導致他輸了這場比賽,但是裁判仍願意相信他的潛力。
於是,圖片中的教練便對他說:

Every time the stone wouldn't be big enough to be seen by others, so you must work harder.
翻成中文大概像是「你必須很努力,才可以看起來毫不費力。」
因為邁向目標的過程中,會有太多阻擋的困難與挑戰,但那都不足以成為懶散或失敗的藉口,唯一能做的事情,就是持續努力與不放棄。
願這句話也同樣勉勵自己。
最後,
我們的害怕,更多是源自於不了解。
在旅行中,看見自己的無知與成見,但願能夠更敞開心胸地傾聽對方,與不斷學習。
關於在印度的所有看見,會持續以文字與影像呈現,因為我不想再錯過這樣美好與多元的國度。
參考資料
Bhaag Milkha Bhaag, Wikipedia,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Bhaag_Milkha_Bhaag#cite_note-11
Milkha Singh, Wikipedia,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Milkha_Singh
印度-巴基斯坦關係,維基百科,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8D%B0%E5%BA%A6%EF%BC%8D%E5%B7%B4%E5%9F%BA%E6%96%AF%E5%9D%A6%E5%85%B3%E7%B3%BB
Partition of India, Wikipedia,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Partition_of_India
印度的西藏地圖第五章—Ludhiana, Punjab (盧迪安納,旁遮普省), 潘美玲, 芭樂人類學(2012.09.10), http://guavanthropology.tw/article/3291
旁遮普地區,維基百科,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97%81%E9%81%AE%E6%99%AE%E5%9C%B0%E5%8C%BA
Comentarios